您的位置: 复禾首页 > 复禾男科 > 男性知识 > 正文

尿道炎导致慢性前列腺炎

发布时间: 2024-06-21 15:29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
尿道炎可以引起慢性前列腺炎,主要是因为致病菌感染后,逆行进入前列腺内而引起的炎症反应。患者常表现为排尿异常、疼痛等症状,需要积极治疗。

一、原因

如果存在不洁性生活史或者有多个性伴侣等,在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时,可能会使细菌通过尿道外口入侵前列腺部位,并且在局部大量增生繁殖,从而诱发慢性非特异性前列腺炎

二、症状

1.排尿异常:由于受到炎症刺激,可出现尿频、尿急、尿痛等情况,部分人群还会有尿不尽感。严重者还会发生急性尿潴留,主要见于已发生附睾尾或整个附睾及输精管梗阻的人群。

2.疼痛:若伴有明显的疼痛不适,则考虑是并发了会阴部胀痛、抽搐痛以及向腹部放射的胀痛等,还有可能累及到腰部和腹股沟处,甚至会出现全身发热的情况。

3.其他:随着病情发展,还可伴随乏力、虚弱、厌食、恶心呕吐、寒战、虚脱等全身表现,也可能会影响男性生育能力,如精子活性降低、活力下降、密度减低等。尿道炎导致慢性前列腺炎

三、治疗方法

1.一般治疗: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受凉、劳累,禁忌烟酒,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,避免熬夜,还需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,劳逸结合。饮食上需以清淡为主,多吃新鲜蔬菜水果,补充维生素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,减少对前列腺的不良刺激。

2.药物治疗:建议遵医嘱使用广谱类抗菌药,比如头孢克肟胶囊、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等,能够起到消炎杀菌的作用。同时还可以配合α受体阻滞剂,比如甲磺酸多沙唑嗪缓释片、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等,改善排尿异常情况。对于焦虑抑郁的人群,还需要服用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,比如地西泮片、阿普唑仑片等。

3.手术治疗: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,可以通过手术方法进行治疗,比如经尿道电切术、开放性前列腺摘除术等。

4.其它治疗:比如微波理疗、热敷、热水坐浴等方式,也具有较好的疗效。

平时在生活中要尽量穿宽松棉质的衣服,勤换洗贴身衣物,注意个人卫生清洁,适当运动锻炼增强体质。另外还要定期复查,随时了解身体状况。

免责声明: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,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,其作者观点、内容描述及原创度、真实性、完整性、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涉及用药、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!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,请发邮件至suggest@fh21.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!

相关推荐

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吗
尿道炎慢性前列腺炎吗
尿道炎和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两种疾病,尿道炎主要分为淋菌性尿道炎、非淋菌性尿道炎。而慢性前列腺炎是男性比较常见的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性疾病之一。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,明确诊...[详细]
发布于 2024-06-25

最新推荐

尿结石的症状男性
尿结石的症状男性
尿结石的症状在男性身上常表现为突发性腰部或腹部剧烈疼痛、血尿、排尿困难等情况,当出现类似症状时,应尽快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以排除严重风险。尿结石可能由遗传、饮食习惯、代谢异常等因...[详细]
2025-11-18 21:06
6种肾病不影响寿命
6种肾病不影响寿命
6种肾病不影响寿命,包括微小病变性肾病、IgA肾病、膜性肾病、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、薄基底膜肾病和遗传性肾炎。这些肾病在早期诊断和科学管理下,患者可以维持正常生活,寿命不受影响...[详细]
2025-11-18 19:13
尿道下裂是有几个尿道口
尿道下裂是有几个尿道口
尿道下裂是一种先天性尿道发育异常,表现为尿道开口不在阴茎头正常位置,可能有一个或多个尿道口。治疗主要通过手术矫正,具体方法包括尿道成形术、尿道重建术和尿道口成形术。尿道下裂的病...[详细]
2025-11-18 11:40
肾结核容易传染吗
肾结核容易传染吗
肾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,通常不会通过日常接触直接传染,但结核菌可能通过空气传播。肾结核的传染性较低,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。预防和治疗肾结核需要结合药物...[详细]
2025-11-18 07:54
止鼻血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吗有用吗
止鼻血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吗有用吗
止鼻血时可以使用去甲肾上腺素,它是一种有效的局部血管收缩剂,常用于控制鼻出血。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避免副作用。处理鼻出血的方法包括局部止血、...[详细]
2025-11-17 13:33
冠沟型尿道下裂症状
冠沟型尿道下裂症状
冠沟型尿道下裂是一种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,表现为尿道开口位于阴茎冠状沟附近。其症状包括尿道口位置异常、尿流方向偏移、阴茎弯曲等。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矫正和术后护理。1、尿道口位置异常...[详细]
2025-11-16 21:06
男人皮肤粗糙面相
男人皮肤粗糙面相
男人皮肤粗糙的面相通常与其生活习惯、身体健康状况及遗传因素等相关,要改善皮肤粗糙,需要从护肤、饮食调理以及健康管理方面入手。1、遗传因素的影响皮肤粗糙的情况有时与遗传基因密切相...[详细]
2025-11-16 11:40
医院动态 特色诊疗